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查阅“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五、风险因素”。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五、 公司负责人励寅、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潘旻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蒋程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本报告所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十一、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Shanghai W-Ibeda High Tech.Group Co.,Ltd.
2024年2月,公司注册地址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芳春路400号1幢3层301-206室”变更至当前地址。
报告期内公司注册地址变更事项详见公司于2024年2月27日披 露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的《关于变更 注册资本、注册地址及修订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较上期同比增加 13.34%,主要系测试服务收入较上年同期较快增长所致;但新投入使用的测试设备产生的收入增长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固定成本阶段性占比较大,导致阶段性毛利下降,因此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未来随着测试服务收入进一步提升,将摊薄单位固定成本,经营业绩有望改善。本期销售收款较上年同期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所好转,但报告期内测试业务增加了固定性成本导致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均有所下降。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 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确定的标准享有、对公司损 益产生持续影响的政府补助除外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非金 融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以及处置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产生的损益
企业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成本小于取 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 收益
对于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可行权日之后,应付职工薪 酬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
对公司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未列举的项目认定为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且金额重大的,以及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以及智能驾驶相关业务,是一家专业的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领先的智驾感知定位解决方案提供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为“C35”。
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显著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 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增长显著,分别达到 30.1%和 32%,其中国内销量高达 433.9万辆,同比增长35.1%,出口也实现了13.2%的增长,达到60.5万辆。
强劲的市场表现直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需求的激增,直接推动了测试服务需求的扩大,以及技术进步,如智能化、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使测试更加精准高效。市场竞争加剧促使测试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以满足整车厂对动力总成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的高标准要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加速,新车型推出速度提升,以及环保政策和标准法规的更新,动力总成测试服务市场将持续扩大。同时,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性能与品质的重视,以及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使得动力总成测试服务因其个性化方案和较低成本而备受车企青睐,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智能汽车,作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正受到全球车企和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与积极推进,随着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智能汽车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
从《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蓝图规划,到《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具体实施,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为智能汽车的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更为其商业化落地铺设了基石。
智能汽车的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格局,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其中,IMU器件与智能驾驶测试服务作为两大关键领域,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
IMU作为智能汽车感知层,特别是在 L3及以上自动驾驶乘用车、以及无人矿卡、无人集卡、无人接驳、无人物流配送等场景中,IMU的作用凸显。此外,在自动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普及的过渡阶段,IMU在特定低速、封闭区域的无人驾驶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智能驾驶测试服务的需求也随着智能汽车技术的成熟与商业化进程的加速而持续增长。作为技术验证与产品迭代关键环节,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目标,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务院随后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了这一目标,明确了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的普及比例,标志着汽车行业的深刻变革。我国的汽车保有结构将逐步发生改变,传统燃油车份额将有序让渡给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动化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动力总成测试设备需求的提升。作为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在保障产品质量、提升性能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市场也将迎来稳健增长。
公司主营业务呈现多元化且高度专业化的特点,聚焦与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智能驾驶以及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三大核心领域,具体表现如下:
凭借在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制造领域的长期积累和测试技术的研发经验,公司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的规模,围绕汽车零部件、动力总成、动力电池、整车等提供测试服务、工程咨询(设计、验证、对标优化)、以及技术开发。积极为客户提供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产品研发的测试服务。
针对全球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测试需求以及中国车企国际化战略,公司正加速全球布局,特别是在天津和德国慕尼黑建立的测试中心,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服务能力。
公司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所用的测试台架为公司自主研发生产,面向客户研发设计新产品使用,如通过电机提供精确的模拟加载和负载,综合传统能源及新能源两种动力结构的特点,使用环境舱模拟各种真实的环境条件,可以满足高转速、高动态、小间距、大扭矩以及环境模拟的复合试验要求,实现新能源续航里程的精密测试,为客户的产品研发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从而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并提升产品开发质量。
公司与国内外众多知名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主要客户涵盖比亚迪汽车,小米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长城汽车、奇瑞汽车、上汽集团、理想汽车、蔚来汽车、零跑汽车等众多国内外知名车企,以及大陆、西门子、PATAC、舍弗勒、纳铁福、Stellantis、宁德时代、SGS通标公司、中国汽研、上机检、长机检等零部件供应商和检测机构。
高精度惯导产品作为智能驾驶的关键零部件,公司依靠在惯性器件研发、虚拟传感器阵列技术、高精度卫星定位算法、RTK算法、组合惯导算法等优势,以自研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惯导、卫导和高精度定位产品,为智能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机器人、无人机等移动载体提供稳定可靠的定位解决方案。公司以获得德国TüV莱茵ISO 26262汽车功能安全管理体系认证、ATF16949质量体系认证等。成功定点国内多家汽车主机厂的多款智能汽车车型。目前高精度惯导产品已开启批量交付中,以其高精度的技术优势,满足智能驾驶车企的需求,推动其在乘用车上的广泛应用。
智能驾驶测试业务方面,公司拥有多样化的测试场地,涵盖AEB、FCW、LKA、BSD、AES等主动安全道路测试服务,可满足整车ADAS性能测试,打造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智慧出行测试体系。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兴起,公司凭借在IMU领域的深厚积累,看到了新的增长空间。人形机器人对姿态控制和位置定位的需求,与公司的IMU技术高度契合,未来有望在这一新兴领域实现新突破。
作为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通过定制化产品开发设计,成功打造了覆盖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测试设备的完整产品线。作为“发动机冷试方法”国家行业标准的首要起草单位,公司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关产品已打破国际垄断,实现进口替代。
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多家知名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包括比亚迪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理想汽车、沃尔沃、长安福特、上汽通用、博格华纳、法国雷诺、马来西亚宝腾等,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同时,已成功进入匈牙利、波兰等国际市场,进一步证明了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持续研发和客户项目实践积累,公司在汽车动力总成测试关键领域获得多项技术突破,具备了开发汽车发动机冷试技术、动力总成智能测控软件系统和底层算法,以及设计先进的动力总成测试服务和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随着高精度惯导产品化完成,并获得了客户的产品定点,公司拥有了成熟的智驾定位感知算法和产品量产化能力,为高精度惯导业务的持续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目前拥有的核心技术、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组成的技术体系,是保障公司产品及服务成功实施交付的关键。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具体如下: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拥有20项发明专利、8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及128项软件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