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上海新闻圈,澎湃新闻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的话题。笔者曾经几次到澎湃进行调研,9月底,又跟随所在党支部参加了一次与澎湃要闻部党支部的交流活动。要闻部包含新闻和评论两个小组,所有人员加在一起,大概27个人,目前主要负责澎湃新闻App的首页内容。“首页”相当于报纸的“头版”,集中展示当天、当时段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后面各个频道内容的导览,是一个App的脸面,因此,澎湃投入“重兵”予以运营。
笔者曾长期在报纸编辑部工作,听了澎湃新闻同行的讲解,不禁感慨万分。虽然离开编辑部不过五六年的时间,但是如今的编辑部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变化中又有不变和稳定的一面,是一个创新与守正交相呼应的过程。
就创新而言,宏观上,澎湃新闻完全是数字化的新闻生产,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传统的印刷版《东方早报》已经“休刊”5年多。微观而言,作为编辑部的一个组成部分,澎湃新闻要闻部也已是完全的数字新闻编辑部,这体现在新闻生产的方方面面。比如,传统报纸的新闻有固定的生产周期,一般是24小时一个循环。但是如今的数字化新闻生产则打破了这样的规律,生产时间压缩到“分”甚至是“秒”,这在澎湃要闻部体现得最为明显,重大新闻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推出,尽量争取领先同行发出自己的稿件,否则就会有竞争失利的感觉。这种白热化的新闻竞争经常出现在“弹窗”新闻中。澎湃新闻App每天会发出十条左右的“弹窗”新闻,每一条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都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对要闻部的编辑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要求这些编辑对于重大新闻的判断既准确又迅速,二者缺一不可。在笔者看来,如今的“弹窗”就是纸媒时代的“号外”,只是“号外”不常出,“弹窗”则已成为常规化产品。
与之相适应,编辑部每天乃至每个时段都要有人上班或者值班。在澎湃要闻部,形成了“三班倒”的制度,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是一个班次,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是一个班次,晚上十点以后是另一个班次。前两个班次,上班的人比较多,第三个班次人比较少,属于“值班”,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一旦遇到重大新闻也要及时发稿。据介绍,凌晨两三点发稿的情况并不鲜见,而且一旦有新闻推送,点击率并不低。比如,9月8日,英国女王去世的消息就发生在凌晨,澎湃新闻等到确凿消息出来马上发稿。
编辑部的变化也体现在算法的应用上,在澎湃要闻部负责的App首页上,算法推荐新闻有了明显的增加。据介绍,如果用户在首页不断下拉菜单,更新的内容中大约70%是算法推荐的,可以归为“迎合读者口味”的内容。但是,澎湃工作人员强调,他们是要给算法上“价值观”的,不会一味顺从算法的推荐,会有比较强烈的人工干预,以体现主流价值观。
在变化的同时,数字编辑部和传统编辑部相比,也有非常稳定的一面。比如,要闻部有一个产品,名字叫“新闻早晚报”,早上八九点以及晚上十点左右各推送一次,选取的这两个时段,都是用户上线时间比较集中的时段,要闻部非常重视这个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在采编思想以及具体策略上,都沿用了传统报纸和杂志的手法,封面是一张大照片,明显是杂志化和海报化的风格。
再比如,上面提到新闻竞争加剧,做新闻既要准又要快,那么如何做到又准又快?在这方面,传统的新闻训练比如新闻点的把握、新闻标题的制作、消息的写作、评论的写作等全部派上了用场。没有这些基本功的训练,要闻部的编辑不可能迅速从一大堆的公文资料和会议通稿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当然,不变的还有对即将发生的新闻做认真的准备以及对新闻的整合和加工能力。澎湃要闻部的多位编辑都强调,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看到一条新闻要立即能想到和这条新闻相关联的其他新闻,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相应的新闻专题,给单一的新闻尽量增加附加值。要做到这一步,需要经验,更需要编辑时刻做好各种准备。
这次交流感受很多,以上所述挂一漏万。无论如何,要认识澎湃以及中国的媒体转型,深入火热的新闻编辑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